从蜀汉到曹魏,历经曲折风云的主公之路 (从蜀汉到曹魏要多久)

单机游戏攻略 2024-06-26 01:05:11 浏览
从蜀汉到曹魏:曲折风云的主公之路 历经曲折风云的主公之路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汇聚一堂,每一位主公都有其独特的风采与曲折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的便是蜀汉到曹魏这一重要时期的主公之路,这段路程究竟要走多久?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英雄们的心路历程。

一、蜀汉的建立及其辉煌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的辉煌离不开刘备的英明领导与诸葛亮的智谋。
刘备一生致力于恢复汉室江山,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与仁爱之心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而诸葛亮更是以其卓越的智慧,助力蜀汉抵御曹魏与东吴的侵袭。
在蜀汉的鼎盛时期,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二、转折之际的艰辛

随着刘备逝世后,蜀汉政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内忧外患之下,蜀汉开始走下坡路。
曹魏日渐强大,对蜀汉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此转折之际,蜀汉的主公们必须面对种种困难与挑战,他们必须寻找新的策略与方法来应对危机。
这段路程并不容易,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时间。

三、通往曹魏之路的漫长与曲折

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的主公们开始意识到仅靠防御已无法抵挡曹魏的进攻。
于是,他们开始寻求与曹魏和解的可能,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新的机遇。
通往曹魏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他们需要面对地理上的困难,如山川险峻、交通不便等。
他们还要应对政治上的复杂局势,如曹魏内部的权力斗争等。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需要主公们有足够的耐心与智慧。

四、蜀汉主公的抉择与奋斗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蜀汉的主公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与理想。
他们坚信只有恢复汉室江山,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
为此,他们不断奋斗、不懈努力。
他们不仅要应对外部的威胁,还要处理内部的矛盾。
他们必须团结蜀汉的各方势力,共同抵御外敌的侵袭。
这一切都需要主公们的智慧与勇气。

五、蜀汉到曹魏的时间跨度

从蜀汉到曹魏,具体的时间跨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政治局势、地理环境、人物性格等。
在这一历程中,主公们需要历经无数次的抉择与挑战,才能最终到达目标。
这一过程可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但无论如何,这段路程都是漫长而曲折的。

六、结语:英雄之路的不易

从蜀汉到曹魏,每一位主公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而奋斗。
他们的道路充满曲折与艰辛,但他们始终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与时间。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英雄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与文化。
让我们向这些英雄致敬,感谢他们为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

从蜀汉到曹魏的主公之路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英雄们需要历经无数次的抉择与挑战,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这段路程不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英雄们的心路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与时间。
让我们向这些英雄致敬,感谢他们为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


蜀汉的来亡是谁的过失?

1、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汉朝末年的时候,当时汉朝长达400年的历史还是深入人心的,汉献帝还是一面很重要的旗帜,曹操抓住了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而刘备就是凭借着自己汉室宗亲的特殊身份和“兴复汉室”的口号而起兵,并且先后取得了荆州和益州。 曹丕是公元220年篡汉建立曹魏政权的,刘备是夷陵之战后公元223年在白帝城去世的,这些事件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的时候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所以到了蜀汉后期的这个时候,人心的向背,已不再思汉,蜀汉政权建国之初的这个优势早已是不复存在了。 2、关羽丢失荆州和夷陵之战的惨败,造成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无法实现其伟大的战略意图,从此蜀汉政权由鼎盛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诸葛亮和姜维等人后来苦力支撑蜀汉的局面,但这已经为蜀汉政权40多年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其实孙刘联盟一直是曹操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到公元219年孙权成功的偷袭荆州为止,这10年时间是孙刘联盟的蜜月期,孙权把战略要地江陵借给了刘备,同时把妹妹也嫁给了他。 而曹操则经常被打的东西两线不能相顾,刘备最后能顺利拿下汉中,和孙权出兵合肥牵制曹操的主力也有很大关系。 如果我们大胆的假设当年关羽在襄阳水淹七军,震动的曹操险些准备迁都的时候,刘备率益州之众出兵秦川,孙权则率江东之众出兵淮南和徐州,这样东西万里全线出击,彼呼此应、乘锐助势、蚕食曹魏,完全可以达到中原震动、人心思变的局面,曹操要同时应付几路大军那就真的是很危险了,这也正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要达到的战略效果啊。 可惜这个时候孙权的私心坏了大好局面,趁关羽主力和曹操鏖战襄樊的时候出兵从背后偷袭了荆州,并且杀害了关羽父子,破坏了孙刘联盟。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夷陵之战表面上是东吴取得了胜利,从此确立了三足鼎立的地理形势。 但实质上是吴蜀两败俱伤的一场战争,造成了蜀弱吴孤的局势,曹魏确立了相对吴蜀的绝对优势局面。 3、虽然益州是当时汉末十三州中最大的州之一,而且地势也是最为险要的,但蜀汉的统治区域却只有这一个州,当时东吴占有东南的扬州、荆州和交州三个州,而曹魏拥有北方的九个州,所以蜀汉政权是三国之中最为弱小的。 中华文明的精髓和发源都在北方中原地区,而益州却是相对落后的地区,所以蜀汉政权无论从人口、资源、军力、人才、后备等等方面,实力都远远的不如占据经营中原地区多年的曹魏。 在这里我们就仅仅从兵力上进行一下比较,蜀汉全国的军队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仅仅是曹魏总兵力的五分之一,而曹魏直接出兵征讨蜀汉的就有近20万大军。 另外我们从中国历史的规律上来看,除了朱元璋的明朝之外,也基本上都是由北而南统一全国的。 4、蜀汉后期由于地方偏于西垂相对闭塞,初期建国时候的人才到后期又逐步的凋零了,出现了严重缺乏人才的局面。 所以也就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样的成语。 而曹魏地处中原地区地大物博,人才是一代接着一代不断的涌现,所以无论是在人才的质量还是数量上,曹魏都远远的超过了蜀汉。 诸葛亮用人和曹操的区别在于,他很注重人才的品德,甚至重德要超过重才,所以诸葛亮提拔的人才政治上几乎都很清廉,但很少是一流的人才。 另外蜀汉政权中类似魏延和李严这样被杀和被废的人才也不少啊。 其实大家都知道郭嘉的生活作风就不是很好,曾经被朝臣陈群所检举,但曹操就是不拘一格的提拔和重用他,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另外诸葛亮和刘备都很重用荆州入川的旧部和一些外来的人才,比如诸葛亮去世之后掌权的蒋琬、费祎都是荆州的旧部,而姜维是凉州人。 没有很好的开发和培养益州土著的人才,这不仅造成后期人才的缺乏,而且还造成了内部很深的矛盾。 5、蜀汉在战前的军事上和心理上准备不足。 自从公元244年蜀汉大将王平击退曹爽之后,曹魏已经快20年没有进攻蜀汉边境了,而且曹魏一直的战略方针都是先吴后蜀,所以蜀汉君臣对于曹魏的入侵确实是没有做很认真的准备。 当时在讨伐蜀汉之前,很多大臣包括邓艾都上书表示反对意见,只有钟会一个人支持伐蜀,最后在曹魏掌握实际权力的司马昭力排众议调整了战略方针,决定了先灭蜀后灭吴的正确方案。 并且在出兵之前大力的制造准备攻打东吴的声势和假象。 连蜀汉名将姜维都被欺骗了,没有及时的做好迎战的准备,后来姜维发觉之后即使做了一些补救和调整,由于政治上的腐败而反应得很迟缓,所以汉中很快就失守了,姜维也险些被邓艾困在了西北的沓中。 6、蜀汉后期在政治上已经趋于腐败了,尤其是在蒋琬和费祎先后去世之后,姜维又长期带兵在外主持北伐事宜,朝廷中已经没有贤臣能够管得住刘禅了。 刘禅也就逐步开始重用一些庸臣甚至奸臣,最后形成了刘禅愚暗黄皓窃权的局面。 连掌握着蜀汉军政大权的姜维都害怕的不敢随便入朝,最后跑到西北的沓中去屯田避祸了。 其实即便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虽然后来也得到了刘禅的提拔,但也是个庸才。 在抗击邓艾大军入侵的时候,曾经就有人正确的建议他守住险要的地方,等待姜维主力部队的增援,那样邓艾的军队被夹击就很危险了。 可惜他当时建功心切,贸然出兵,结果是全军覆没。 自这一战后邓艾就毫无阻挡长驱直入的打到了成都。 大家都知道刘禅在投降曹魏之后有个著名的“乐不思蜀”的典故,由此足可见刘禅昏庸愚昧的程度。 7、蜀汉政权内部的政治矛盾已经非常激烈了,尤其是益州土著势力和外来势力之间的历史矛盾一直很深。 刘备在巧取豪夺益州的时候,起主要作用的就是荆州带来的军队和人才,所以就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外来势力集团。 虽然以前刘备和诸葛亮在平定益州后为了笼络人心,也起用了一些益州土著人士,但大多是一些清职或者地方官员,难以进入蜀汉的中枢权力机构。 到了蜀汉后期的时候,由于外来势力集团人才的逐步凋零,益州土著势力开始上升和强大起来,这个矛盾就进一步加剧了。 所以当邓艾的大军攻打到成都城下时,其实蜀汉政权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至少还有一定的力量可以进行抵抗,完全可以等待姜维的主力部队回来增援和解围。 但蜀汉政权的内部到处都充满了投降的论调,益州本地土著势力无人愿意为蜀汉拼死一战啊。 这里需要再补充说明一个情况,司马昭在蜀汉灭亡之后,把所有的外来势力都迁出了益州,以巩固对益州地区的统治,这说明他清楚的看到了这个问题。 8、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之后,名将姜维就一直是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 尤其是在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后,他的军政权力就开始逐步扩大,并且当上了蜀汉的大将军。 他以前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投奔蜀汉的曹魏降将,诸葛亮非常欣赏他,同时他自己也有相当的能力和才华。 他一直非常感激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并且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连年主持出兵北伐曹魏,从公元247年到公元263年先后就有九次之多,但是收效甚微,反而损耗了有限的国力,造成兵疲民困的局面,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进程。 其实这中间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小国与大国拼消耗,从大局的角度上看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9、姜维在战术布置上的严重失误。 汉中是益州的重要门户,所谓无汉中就无益州,本来汉中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当年曹操和刘备都是花了很大气力才艰难拿下来的。 自公元219年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以来,蜀汉都是把重兵布置在外围的据点进行御敌,而不把敌人放进平原腹地。 公元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曾经亲自率领10多万大军攻打汉中,蜀汉大将王平当时以不满三万守兵采取这种方法成功的守卫了汉中。 可是在姜维掌握军政大权之后他认为以前的方法是可以御敌,但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如果把敌人引入汉中的腹地,然后四面据点人马出动以夹击骚扰之,就可以达到全歼敌军的目的。 其实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应该采取更为稳妥的防守方针,而不应该采取如此赌博性质的冒险战术。 他的这种战术方法遇到实力不强的敌人尚可以应付,但若遇到强大数倍的敌人,无异于是放虎出山啊。 而且姜维长期以来积极组织北伐,就是典型的重攻不重守,并没有把重兵屯集在汉中,最后反而拉到西北的沓中屯田,结果是由于兵力悬殊城门大开,钟会能够迅速的占领汉中,造成了蜀汉在这次战役中一开始就陷入很大的被动。 10、东吴方面没有全力和及时的救援蜀汉。 这里面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曹魏在出征蜀汉之前大造声势要出兵东吴,使得东吴方面也不敢随便轻举妄动。 另一方面东吴屯驻重兵在蜀吴的边境,其真实意图是在观望形势和想趁乱吞并一部分蜀汉益州的土地,而不是真心的来帮助蜀汉抗敌,所以蜀汉将领罗宪看出了他们的企图,也一直拒绝他们入境参战。 其实这个时候即使东吴出兵淮南来牵制曹魏,也意义不是很大了。 因为曹魏在北方休生养息经营多年,现在相对东吴和蜀汉已经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了,它的实力完全可以应付两线作战。 东吴没有救援虽然是蜀汉灭亡的一个因素,但已经不是非常重要了。

蜀汉与曹魏争夺陇右:三次大战耗尽蜀汉财力物力

蜀汉与曹魏争夺陇右:三次大战耗尽蜀汉财力物力

一、三国初的局势

东汉自光熹元年(189年)董卓进京挟持皇帝开始,天下分裂,出现了连续多年的大混战。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入朝掌权后,逐渐攻灭关东诸割据势力。 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之后,曹操又击败关东诸将和割据汉中的张鲁;刘备兼并荆州和益州,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废汉称帝,建国魏,都洛阳。 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汉(史称蜀汉),又一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至此,三国并存局面正式形成。

曹丕继位之初,天水郡和整个陇右大部分地方属魏。 为加强对其地的统治,曹魏于黄初元年(220年)置秦州(在今天水市东部)。 不久,秦州又撤,其地并入雍州(治长安,即今西安)。 陇右以南,为蜀汉统辖之地,刘备以刘氏宗室正统自居,常怀北伐中原,复兴汉室之志。 刘备死后,诸葛亮遵其遗嘱,知不可为而强为,以区区蜀中之力,执意北伐。 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上书蜀后主刘禅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接着率蜀汉军主力进驻沔阳(今陕西勉县),做北伐前的准备。

二、诸葛亮攻伐陇右

魏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正月,诸葛亮率蜀军伐魏。 出师前,声称将由斜谷道北进取郿(今陕西眉县),魏大将曹真闻讯,即遣军往拒,诸葛亮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偏师进屯箕谷,与魏军相持于秦岭,自则率主力出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西),北上趋陇右,先克祁山(在今礼县东北)。 魏雍州所属天水(即东汉汉阳郡,治冀县,在今甘谷)、南安(东汉后期从汉阳郡析置,今陇西县东南,南安郡辖及今武山)、安定(治临泾县,在今镇原、泾川二县界)三郡叛魏响应。 时雍州刺史郭淮与天水太守马遵巡行至落门(今武山洛门,时属冀县),闻变急折上卦(天水郡属县,治今天水市马跑泉东),依城据守。 陪同行巡的天水参军姜维亦至上邽,马遵疑姜维有异心,紧闭城门不纳。 姜维无所依,被迫往投诸葛亮。 由于三郡依附蜀汉,关中震动。 魏明帝亲至长安,加左将军张郃为特进(位仅次三公的荣衔),督军往陇右抵拒。 诸葛亮遣参军马谡率军往街亭(前汉有街泉县,后汉并入略阳,旧治约在张家川龙山镇)迎战。 马谡抵街亭后,不听裨将王平劝告,舍水扎营于南山。 张郃率魏军至,即包围南山,并断其水道,出军猛攻蜀汉军营。 马谡见饮水断绝,率军突围。 张郃分军截击,蜀汉军四面受敌,溃不成军。 马谡及将军李盛、张休、黄袭所领各部均败,惟王平所率千人别屯街亭附近,见魏军攻击,鸣鼓自持,张郃疑为伏兵不敢出军攻击。 得以平安退军。 蜀汉另一将高详部屯军列柳城(距街亭不远),亦为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击败。 诸葛亮闻诸路失利,知陇右已不可守,遂迁西县(天水郡属县,治今礼县红河镇与天水市西南士子川一带)千余户居民退回汉中。 曹真、张郃分督魏军直入天水等三郡,陇右仍归属于魏。 诸葛亮回汉中后,将马谡下狱(不久死狱中),又斩张休、李盛,并上书后主刘禅,自贬三等。

魏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主力复出陇右伐魏,并以木牛运输粮草,志在必得。 三月,军至祁山,魏将贾嗣、魏平一面率军坚守,一面派人急往洛阳求救。 曹睿即命大将军、大督都司马懿驰往长安,调集雍、梁二州诸军,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往援。

三、诸葛亮再攻陇右

诸葛亮闻司马懿率军将至,分兵留攻祁山,自率主力往上邽迎击,并令军士沿途尽芟上邽一带的小麦,以绝魏军粮食,司马懿至陇右,令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结果,前部费曜、戴陵和援助上邽的郭淮部在上邽与蜀汉军相遇,费、戴二军大败,退入城中。 不久司马懿至,令恃险固守,不得与蜀汉军交战,诸葛亮率众与魏军相持多日,欲攻又恐后援不继,遂西撤,司马懿督军尾随而进,双方又相持于汉阳(今甘谷),司马懿遣将军牛金率轻骑引战,诸葛亮见魏军势盛,又率全军南下,据守卤城(今礼县盐官镇),于南北二山屯军,准备决战。 魏军至卤城外,司马懿令沿山掘营,与蜀汉军对峙,并嘱各部不得出战,意在等待蜀汉军粮尽兵疲后出击,魏平等将数次请战,对司马懿说“公畏蜀如虎,让天下人取笑。 ”司马懿只是不理,继而佯称有病,拒绝会见诸将。 延至五月,众将再三请战,司马懿执拗不过,遂令张郃攻蜀汉无当军监护何千部于南围,自引军从中道出击。 诸葛亮好不容易盼到魏军出战,即派征西大将军魏延,将军高翔、吴班率军迎战,大破魏军,斩首三千。 司马懿见出战不利,仍令坚守。 延至六月,探至蜀汉军因日久有倦怠意,司马懿始令全军出击,先攻蜀汉军外围。 诸葛亮度其实力加之粮草补给困难,知再不能相抗,便率军南撤。 魏军趁势追击,俘杀蜀军以万计。 张郃穷追不舍,至木门,误入蜀汉军的埋伏,中矢而死。

四、姜维攻陇右

姜维投蜀汉,诸葛亮视为难得将才,即使任仓曹掾,加奉义将军,荐封当阳亭侯。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卒后,姜维任右监军,协统诸军。 延熙元年(238年),随大将军蒋琬屯驻汉中。 十年(247年)升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参与最高军事决策。 姜维虽有遵诸葛亮遗言攻夺陇右之志,但由于屡次北伐无功,故诸葛亮卒后蜀中大臣对北伐持消极态度,致姜维难有行动,直至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魏降将刺杀,姜维独主军事后,又开始了北伐。

魏嘉平五年、蜀汉延熙十六年(253年)四月,姜维督蜀汉军伐魏,数万之众从武都(时为郡,治下辨,在今成县。 武都郡三国初属魏,229年归属蜀汉直至蜀汉被灭)北上,出石营,经董亭(二地均在武山南),围南安。 魏雍州刺史陈泰率援军抵落门,姜维恐魏军截断归路,加之粮尽,遂南撤。

魏甘露元年、蜀汉延熙十九年(256年)七月,蜀汉大将军姜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相约出陇右,会取上邽。 姜维率所部欲先取祁山,魏安西将军领护东羌校尉邓艾料知蜀汉军欲攻取祁山,已派重兵坚守。 姜维又转趋南安,至武城山(在今武山西南)与邓艾所部魏军相遇。 邓艾凭险据守,蜀汉军进攻不能得,折东攻落门(今武山洛门),仍为邓艾部击败。 于是姜维率军东渡渭水,往取上邽,邓艾率军追击,至段谷(今天水市东横峪河)与蜀军激战。 因所约胡济军未至,姜维部大败,死者甚众,残部星散流离,从段谷南撤。 时蜀汉大臣多责姜维失利,姜维遂引咎请贬,后主刘禅下诏降为后将军,仍行大将军事。 邓艾则因功封魏镇西将军、都督陇右军事,并进封邓侯。

蜀汉伐魏,陇右为主要战场之一,今天水境首当其冲。 以弱小之国伐实力远强于已的曹魏,是不自量力的错误决策,故智慧天才诸葛亮,亦难摆脱战而无功的结局,后来的姜难北伐,更是在大势已去的情部下的妄为之举,对诸葛亮姜维的北伐,蜀汉朝野虽一直存有异议,但诸葛亮将北伐视为遵从刘备遗志的国策,穷尽蜀国的民力、财力、实属治国之误。

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

公元219年,孙权派遣大军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所杀,吴、蜀两国之间结仇。

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称帝,刘备称帝后的第一事情便是发动了对东吴的征讨,历称夷陵之战。

当然,夷陵之战的最终结果是蜀军大败,刘备白帝城托孤。

诸葛亮作为刘备帐下最重要的军师,在刘备伐吴之前,曾经力劝刘备要以大局为重,应当先以征讨曹魏为主,然而在吞并东吴,实现复兴汉室。

对于诸葛亮的多次劝解,刘备不仅没有听进去,反而在征讨东吴的时候,也没用让诸葛亮随大军出征出谋划策!

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关系有多重要,用刘备的话来讲“鱼和水之间”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也正在诸葛亮的辅佐和指引下,刘备从一介卖草席的布衣,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建立蜀汉政权,得以和曹魏以及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既然诸葛亮对刘备如此重要,为何在创业的过程中,刘备对诸葛亮的建议言听计从,但在征讨东吴的这件事情上,刘备为何不再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而是执意征讨东吴,以至于酿成最终的惨败?

刘备征讨东吴真的是为关羽报仇吗?不知道你读懂刘备征讨东吴的真实用意没有。

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刘备征讨东吴的真实用意。

首先,刘备为何不听从诸葛亮的建议不要征讨东吴。

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从刘备身份前后的变化来讲。

刘备原是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在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之前,刘备只不过是一个卖草席的罢了,家境十分贫寒,纵然刘备从小有宏图大志,但一直到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前,刘备的人生一直都是碌碌而为的,他这前面20余的人生一直都在为糊口而奔波!

命运的转折往往要看是否能够把握住机会,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小就有宏图大志的刘备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自称汉皇后裔的刘备,在和关羽、张飞桃源结义后一同参军镇压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中立下战功,后来又在镇压张纯的叛乱中再立战功,刘备因军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

后来董卓权倾朝野,把控朝政,刘备又随同各路诸侯展开了对董卓的征讨。

此时东汉已经名存实亡,天下诸侯各自割据称雄,诸侯之间的征战更是频繁不绝。

尽管刘备从小有宏图大志,但面对群雄割据的局面,经过多年的征战,势单力薄的刘备始终没有自己的一块立足之地,而是不断地依附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间。

建安十二年,征战多年的刘备在这一年遇到了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导师—诸葛亮。

刘备亲自前往隆中对拜访,希望孔明可以出山辅佐自己,在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向刘备献上《隆中对》。

我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向刘备阐述分析了天下的总体形势,并且未征战半生迷茫的刘备指明了安身立足之所在,并预测三分天下的形式;其实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也为刘备指明了联吴抗曹的方针。

刘备在听到诸葛亮的这番话后,顿时茅塞顿开,当时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在孔明答应后,刘备和诸葛亮日日吃住在一起,让一起桃园结义的兄弟关羽和张飞非常不满。

当关羽和张飞向刘备询问是兄弟情谊重要时,还是军师诸葛亮重要时,此时刘备是这样回答:“我得孔明,如鱼得水”;此举刘备表明诸葛亮对自己的重要性要赛过兄弟情。

对于此时的刘备来讲,获得诸葛亮这种千年不遇的奇才相助,对于成就帝王之业更重要;我们常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刘备获得诸葛亮的相助如同大海中迷失的一叶扁舟获得了灯塔的指引,对于成就刘备的帝王之业来讲,此时自然诸葛亮的重要性要超过关羽、张飞这等兄弟情谊。

正如诸葛亮在《隆中对》的预测一样,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联合联吴抗曹,在赤壁大败曹操,而后刘备借荆州进而逐步吞并荆州五郡,刘备从此有了安身立足之地。

此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预言,先后占领益州巴蜀之地,而后又占领汉中之地。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经过多年的征战,终于初步实现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的预言。

然而伴随着刘备帝王之业逐步形成,刘备和东吴之间的“盟友”关系也逐步破裂,不然怎么会有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东吴在得知刘备无意还荆州后,于是密谋趁关羽孤军北伐之际,趁机袭取荆州,最终关羽被东吴所擒获杀害。

关羽被杀,自然意味着孙刘联盟就此破裂,此时的刘备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汉中王,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

公元221年,曹丕篡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此时刘备意识到称帝的时机已到,于是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刘备称帝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以为关羽报仇为名义,发兵征讨东吴;此时蜀汉政权刚刚建立,政权根基和国力尚不稳定。

诸葛亮作为辅佐刘备成就帝王之业的开国元勋,自然深知和东吴开战,后果有多严重,从大局着眼出发,诸葛亮多次劝刘备应以大局为重,但此时刘备丝毫将诸葛亮的话听不进去。

此刘备非此刘备,此前的刘备一直在艰辛的创业途中,对于诸葛亮的建议自然是欣然接受,毕竟若没有诸葛亮的辅佐和指点,刘备成就帝王之业的道路还不知道要多久。

但此时刘备已经称帝,不再是过去的刘备,征战一生的刘备成就了他的帝王梦,他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主公和军师的关系,而是君臣之礼,刘备必然要保持天子的绝对权威,而此时诸葛亮的作用已经没有那么重要,这便是帝王之术。

因此对于诸葛亮劝诫自己不要征讨东吴,此时对于刘备来讲,他要保持他天子的绝对威严,皇帝要做什么就要做什么,自然对于诸葛亮的劝解,刘备根本也听不进去。

刘备征讨东吴真的是为关羽报仇吗?

刘备征讨东吴,在我看来,并不完全是为关羽报仇,而是借助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出兵攻打东吴,趁机夺回荆州,乃至灭了东吴。

关羽作为刘备桃园结义的兄弟,从刘备参军镇压黄巢起义开始就一直跟随着刘备,对刘备始终忠心不二,即使在关羽“投降”曹操后,无论曹操如何对关羽器重和赏赐,但关羽始终不为所动,后来在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保护刘备的夫人一路过五关斩六回到刘备的身边。

在刘备建立帝业的过程中,关羽为刘备的帝业出生入死,可谓功勋卓著,自然刘备不会忘记和关羽的兄弟情谊。

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所害,对于刘备来讲,如同断了他的一臂;失去关羽,刘备自然十分心痛,发誓要为关羽报仇雪耻。

但相比较刘备的帝业,他和关羽的兄弟情谊自然又不值得一提。

刘备称帝后,此时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很明显,北方的曹魏政权实力远远强于东吴政权和蜀汉政权。

刘备一直自称自己是汉室后裔,誓言匡扶汉室为己任;面对三足鼎立的形势,此时刘备已经失去荆州,荆州有多重要,这一点我们从诸葛亮后来六次北伐可以证明。

荆州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湖北中南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此处便是楚国的都城所在地,为古九州之一。

东汉时的荆州,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辖境相当于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荆州的位置有多重要,无论对于蜀汉,还是东吴或者曹魏政权来讲,他们都想占据荆州这块战略要地。

对于刘备来讲,占领荆州,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另外一方面,北伐曹魏是一条非常便捷的途径,这要比后来诸葛亮数次出祁山北伐中原难度要小很多。

占领荆州,蜀汉便可以拥有控制长江中游地区的话语权,从居高临下来看,蜀汉可以顺江南下攻打东吴,也可以凭借此地进攻中原腹地。

相反,失去荆州这等战略要地,蜀汉政权若想北伐进攻曹魏就要绕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而且也要防范东吴随时对蜀汉腹地的进攻。

另外,对比曹魏实力来讲,东吴实力相对要弱一些,更容易吞并,一旦刘备吞并东吴,这样蜀汉就几乎完全拥有整个南方之地,便有了可以和曹魏对抗的实力,甚至灭掉曹魏也不是不可能,进而实现刘备一统天下的夙愿。

因此将刘备伐东吴,并不是完全为了关羽报仇,为关羽报仇只不过是目的之一,其实刘备伐吴,更多的还是成就自己的帝王之业。

这便是刘备的帝王之术,疑心病和皇权独尊一直是历代封建皇帝的通病,在他们创业的过程中,对于跟随自己打江山的臣子们来讲,他们必然是毕恭毕敬,但一旦称帝后,他们便要保持皇帝绝对威严的一面,君臣之礼在他们眼中便是十分重要。 面对诸葛亮的劝解,刘备要保持皇帝威严,又要顾念兄弟情谊和自己的帝王之业,对于诸葛亮的劝解,他自然听不进去,坚持伐吴,刘备更多的还是为了自己的帝业,为关羽报仇只不过是名义罢了。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